12月10日,全省职业教育大会在长沙召开。会议明确湖南将奋力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以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为契机,大力实施“楚怡行动计划”,加快构建具有湖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为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提供有力人才支持和技能支撑。
会上,株洲市作为唯一市州代表做了典型经验发言。会后,多家央媒、省媒记者专访了株洲市委副书记、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胡长春。现将访谈录转载如下。
记者:株洲作为唯一一个在全省职教大会上作典型发言的市州,有很多特色与亮点,请您先介绍一下株洲职业教育的概况。
胡长春:株洲现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27所,其中高职高专学校7所,中职学校16所,技工类院校4所,全日制在校学生近12万人。近年来,株洲市委、市政府坚持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建成了湖南(株洲)职教科技园,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立项单位3所、国家示范校5所、省卓越职业院校9所。株洲是全国20个“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是全国技能人才培养“百强城市”,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在国家和省级各类技能比赛中,各院校共获得荣誉3085项。2019年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获省政府真抓实干表彰奖励,株洲职业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
记者:在新中国的工业版图上,株洲成绩令人瞩目,请问职教与产业是如何共生共存的?
胡长春:株洲职教历史悠久,早在1905年就创办了全省最早的实业学堂——醴陵瓷业学堂。
株洲是老工业基地,“一五”“二五”时期,株洲被列为全国八个工业基地之一,一批冶炼、硬质合金、化工、航空、机车等央属、省属企业落户株洲。在这里诞生了中国工业史上的340多个第一,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株洲因工业而立、因工业而兴、因工业而强。建国初期,为保证新建工厂技术工人的需要,相继创办了一批湖南省最早的技工学校和中专学校,如1951年,株洲铁路工厂技工学校(现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创立,成为湖南第一所技工学校;1956年,株洲铁路机械学校(现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成立;1958年,湖南省化学工业学校(现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等。
株洲靠实体经济起家,从解放时只有7000人的小镇,发展成城区共170多万人的现代化城市,是一代代产业工人挥洒汗水、贡献智慧的结果,也正是职业教育,为株洲工业发展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产业工人。
记者:株洲市委、市政府大手笔、高规格建设了职教科技园,能否介绍一下湖南(株洲)职教科技园的情况。
胡长春:曾经有一段时间,株洲市职业院校面临发展瓶颈:教育资源分散、教学规模偏小、专业布局不合理、实训资源短缺、发展后劲不足、缺乏发展空间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赶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也难以满足城市转型和企业升级的需要。株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坚持抓重点、破难点、育亮点,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强力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打响了职教城建设攻坚战,努力实现株洲现代职业教育更大规模、更好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
一是加快园区建设,推动物理上的集聚。前些年,株洲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占地1390万平方米的职教科技园的决策,将其列入全市十大基础工程、四大百亿工程,并于2009年底开工建设。邀请“中国馆之父”何镜堂院士团队、澳大利亚GHD等优秀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完成国内首个两型规划建设项目指标体系——《湖南(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两型规划建设指标体系》。12年来,按照“工匠摇篮、两型典范、发展引擎”和“职教城、科技城、双创城”三城合一的发展定位,株洲累计完成投资220亿元,建成总建筑面积187万平方米,10所院校入园办学,“一城十校”格局全面形成。
二是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化学上的融合。在根本性解决制约株洲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狭小、一校多址等问题的基础上,推进信息资源“五个一”工程建设(一片云、一张卡、一个库、一堂课、一平台),加强院校之间资源共享、互通有无,逐步形成了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良好办学生态。园区建成了轨道交通综合实训站场、化工、汽车、湖南微软创新中心、焊接技术实训中心、微软IT学院等30多个校内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园区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培训中心、公共实训中心、众创空间、青创空间等双创阵地,设立了10多个创新奖励基金,搭建平台、搞活机制,激发了各院校师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园区被授予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基地、国家综合职业培训基地、湖南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湖南省职业技能竞赛基地,已成为中南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孵化基地和新时代“湖湘工匠”的摇篮。
三是彰显特色优势,推动品牌上的跃升。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适应校企合作的招生、培养和教学模式,开展订单式培养,形成了“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打造对外展示平台,近3年承办了世界技能大赛湖南选拔赛、第五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2018年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之国际焊接大赛等数十个全国、全省性职业教育类活动。其中,2019—2021年在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是教育部首次将全国性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放在中部非省会城市举办,与会规模超过4500人。目前,园区全日制在校学生超过10万人,教师4500余名,每年为社会开展各类技能培训20万余人次,输送毕业生近3万名,累计培育了行业领军人物83名、国家级劳模5名、省级劳模27名。目前已成为全国一流职教园区,实现了从“园”到“城”的嬗变。
记者:株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加快推进职教体制机制改革方面,采取了哪些有力举措?
胡长春:近年来,株洲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为落实上级重大决策应有行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和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举措,出台并实施《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株洲市职业教育发展三年攻坚计划(2015—2017年)》《株洲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5—2020年)》《株洲市推进产教融合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搭建起设计层面 “四梁八柱”,清晰勾勒出落实层面“路线图”,努力把职业教育打造成靓丽的“城市名片”。
一是在办学方向上坚持“三个结合”。坚持与服务产业发展相结合,紧扣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融合创新的趋势,科学规划职业院校,合理设置相关专业,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水平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坚持与促进充分就业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精神,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实现更充分就业,为广大青年打开成功成才的大门。坚持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二是在办学模式上突出“三通”。突出纵向贯通,构建“中等、高等专科、本科”层次体系,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升入高等专科和本科院校比例,让职业院校学生人人“就业有技、创业有道、升学有望”。突出横向融通,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通,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课程和学分互认,为学生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转学、升学提供便利。突出多维互通,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城市与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着力完善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三是在产教融合上强化“四方联动”。构建政府、高校、教投集团、企业 “四方联动”的“协作共同体”,政府负责出政策、搭平台,设立市教投集团,支持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推动校企合作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推进,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累计组建了11个职教集团,其中4个入选国家首批职教集团示范名单;建成5个国家生产性实训基地、7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277家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6所产业学院。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选聘教师既看学历更看企业工作经历,成立65个“双师”工作室、3个院士工作站,申请专利1134项;组建职业教育讲师团,聘任420名讲师,为行业、企业上门免费授课;先后选派200多名教学管理干部和教师,到60多家企业顶岗培训、挂职锻炼,聘请20名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为客座教授,聘请100余名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推动师资队伍与企业技术技能、管理人才队伍相融,通过一进一出实现了学校与企业最大限度的“双赢”。同时,成立株洲市职业教育协会(产教联盟),整合有关职能部门和全市职业院校、行业企业资源,有效解决了职教资源分散、多头多层管理难题。
记者:株洲是如何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制造名城的?
胡长春:株洲职业教育紧贴经济转型需求、紧跟创新发展步伐、紧扣民生改善脉搏、紧随城市品牌提升,走出了一条城教融合的特色之路。
一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经济转型“助推器”作用。近年来,我们按照“三年腾出空间、六年大见成效、十年建成新城”的总体目标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与新城建设,同时加快构建株洲·中国动力谷“3+5+2”现代产业体系,在这一退一进中,株洲经济实现了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功不可没。实施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工程,园区10所院校坚持将专业群建在产业链上,做大优势专业,做强特色专业,做精支撑专业,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共开设专业238个,其中重点专业70个,形成了对接轨道交通、航空、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服饰和湘菜等10大重点产业的特色专业群,实现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对重点产业、特色产业的全覆盖。特别是在以产业链思维抓产业发展过程中,株洲17条产业链每条链都有职业院校负责人担任副链长或成员,从而有效统筹了政企校的力量,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推进产业链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二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发动机”作用。株洲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政策,支持校企共建产品研发中心和技术创新平台,鼓励职业院校把科研课题做到产业转型升级主战场,为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开发、成果转化提供有效服务。鼓励引企入校兴办教学工厂、教学公司,目前已有近百家企业将生产线、设计室、产品展示厅搬进职校,企业和各院校共建创新中心、技术攻关小组200多个,一支具有科研创新、教学创新、文化创新能力的专兼职师资力量,正在成为企业科技攻关的新兴支撑力量,全市90%以上新增技术工人来自职业院校。
三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催化剂”作用。为服务长株潭一体化国家重大战略,先后举办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养老产业、健康产业等产教对接会,共同建立了长株潭协同合作“人力资源需求信息共用共享平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区域性协作平台”等平台,完善了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为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努力探索走出国门的途径和方法,先后与澳大利亚、美国等13个国家(地区)的23个教育机构、跨国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教师培训、学生实习、课程联合开发、产品联合开发等多项合作。特别是从株洲出口伊朗、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等国的轨道交通产品,株洲职校的毕业生占售后服务人员的50%以上。
记者:株洲职教发展很好,请您简要谈谈今后怎么发展。
胡长春:全省职教大会胜利召开,职业教育正迈入黄金时代,迎来全新发展机遇。株洲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全省职教大会精神,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推动湖南(株洲)职教科技园区优化升级,将其打造成长株潭融城的先导区、国内一流的中西部职教示范园区。按照省委明确的普通高校以长沙为主,职教高校以株洲为主的发展定位,加快职业院校升格发展,构建完整的职教培养体系。巩固和优化类型特色,深化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培养模式与重点产业、特色产业相契合,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化要素保障,进一步夯实职教基础,狠抓内涵建设,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制造强国战略和株洲“制造名城”赋能,努力为全省打造“三个高地”、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提供株洲经验和模式。
来源:株洲教育公众号
近日,因临近2022年中考,道县有1万多名初中毕[详细]
当前我市正处于疫情防控关键期,为贯彻落实国[详细]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英语新课程标准》,适应[详细]
2022年湖南株洲中考体育评分标准[详细]
2022年湖南株洲中考体育考试项目[详细]
株洲市教育考试院关于做好2022年初中学业水[详细]
岳阳市教育体育局关于做好2022年全市初中学[详细]
湘潭市2022初中毕业生自愿回户籍地参加初中[详细]
为认真贯彻国家“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积极[详细]
为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着力培养学[详细]